2022-11-30 22:24:44 | 来源:青凤凰传媒
高民生简介:1944年3月生于西安,196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西安中国画院副院长。
擅长人物鞍马科,造型风格写实尚意,崇尚阳刚大气之美,巨制、小品,雄秀兼得。获陕西省美展特等、一等、二等、三等、优秀奖17次。入选国家级美展13次。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访著名画家高民生
文/侯凤君
在陕西书画界,高民生是当之无愧的“陕西画马第一人”。高民生画马,自己亦如一匹永不倦怠的老马,明知艺途艰辛,却执意前行。
他坚持向善求真的现实主义,偏爱历史题材创作,坚信“绘画的生命是思想(石鲁)”的教导。年过七旬的高民生,活得耿直、活得纯粹,时而执着,时而随性,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艺术毕生的挚爱和真诚的追求。
近日,青凤凰传媒专访画家高民生,对话陕西画马第一人,以下为采访手记。“凤”为青凤凰传媒,“高”为画家高民生先生。
2002年 东渡
凤:老一代艺术家黄胄的驴,徐悲鸿的马都让人记忆深刻。但在陕西当代画家里说起”高民生”三个字,人们会马上说:“画马画得好。”我们知道您首先是一位人物画家,那么您是从何时开始画马的?为何从画人转换到画马呢?
高:我在西安美院学的是中国画人物专业,班主任是刘文西老师,人物画自然是我的主攻目标。鉴于诸多有马的创作,马画得很不到位、人与马结构不协调,致使画面顿然失色的弊病,决意自己不重蹈覆辙。我是城市长大,从小很少见到马,顶多在乡下走亲戚时见过这类高脚牲口。小时候在临摹“洋片”上《三国演义》的英雄时,大人说骑的是什么“赤兔马”、“白龙马”、“乌骓马”,才知道马还有这么多讲究。在我幼小的心灵中,骑在马上的英雄特别威武。直到考上美院附中还分辨不了马与骡。有次见到校门外公路上跑的马车,兴奋地大喊:“马、马、马。”不料一农村同学当众不屑地说:“那明明是骡子,哪里是马!”当时尴尬的我羞红了脸,暗暗下定决心:非要弄个明白,还非要画好马。人的能力有时需要外力强刺激,我是A型血,心性追求完美,知错必改。从此留意搜求古今中外有关马的典籍画册。先从马的造型结构入手,学庖丁解牛,由骨肉到皮毛,层层解析。再由静态到动态,从不同透视角度熟悉马腿的运动规律,进而熟悉马的习性和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及表征。从前人总结的成果中打好理性认识的基础,结合临摹,加深认识。但是真想画好马还得知行合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994年 北方
机缘巧合,上世纪70年代初,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筹建时,为创作《八路军挺进抗日前线》,画面必须出现骑兵形象。我专程到榆林鱼河峁骑兵连待了一个多月,从踩镫、持缰、坐姿开始学骑马要领。部队为我骑马安全,先后挑了两匹老实的马,分别叫“老和尚”(白色)和“小吉普”(棕色)。挨过三天肚子的“翻江倒海”,我速成地学会骑马,在演练场上快步骑行。有次演练冲锋,负责保护我的文书竟然摔在马下,正纵马飞驰的我急勒缰绳,下马探视。连长惊讶我竟没事,问我:“你肯定骑过马!?”我连忙说:“是你派的马乖!”
1970年 骑兵连生活速写 一匹叫“老和尚”的马
经历这件事后,我发现马也各有性格,模样体态也都不一样。正应了当年徐悲鸿对少年刘勃舒回信所言:“画马当以真马为师,不必学我。”马的造型完美无缺,从脖颈到躯干“三块瓦”的“S”形体,修长的四肢在运动时,走步、快步、袭步、对侧步时,不同的步幅、步速所形成的三角穿插关系,节奏或缓或急,就象纤指在大地琴键上飞舞。尤其是风吹马鬃和马尾的那种飘逸感更撩拨人无尽的美的遐思。
1970年 骑兵连生活速写 杨文书的小红马
那段时间我和战士一起喂马、溜马,在大漠上巡逻,远处烽火台的落日渐渐留在身后,军号声声又催我梦醒。与马朝夕相处,真正体验到“无言战友”的含义。你唾它一口,它会怒目相向;你喂它糖吃,它还会舔你的手。好一个通人性的精灵,刚烈而驯顺,勇悍而机警,好胜而合群,高贵而忠心。从而领悟到做人处事也应当有马的精神。在连队,我画了不少马和战士的速写,留恋而归。
1970年 骑兵连生活速写 无言的战友
从此后,凡是在全国能够接触到真马,有马场、草原、或有群马的地方,如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山丹、伊犁、玉树、云南、香港,我都要找机会去看。原来是画速写,现在是用相机拍,每次搜集素材都“贪得无厌”。老伴总说:“你把马画得那么熟了,还要不断地拍啊!”我说:“一辈子都未必熟悉,我就是马,我就是爱马。”
1996年 殇
总之,画马不要把马当马来画,应该把它人格化,赋予其社会和人生的内涵。我画马有三种寓意:一是把它当英雄来画,如《北方》《殇》;二是把它当成人材,如《伯乐惜骏》;最重要一点,马是自由的象征,它天性放旷,有烈性,更有野性。我独钟“天马”,赋予马以神性,如渴望自由的灵魂在无垠的天际无拘无束地飞。人活得苦累,只有借“天马”寄托精神的归宿。画马实质是画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画自己的人格精神。对于画马的认知,我在拟骈体文三千字的《说骏》中做了初步的阐释。
1996年 惜骏图
凤:您的创作一直关注重大历史题材,如《黄陵祭》《东渡》《飓风》《心碑》《延安新春》《枣园来了秧歌队》《小平小道》《西安事变》等,相信每一幅作品的创作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请问您在创作这些作品时,哪一幅作品的创作历程最令人难忘,或让您记忆最为深刻?
高:创作是一种自觉发现的艺术劳动,是对未知的挑战,对陌生的探索。要从选材、构思、到形式感别出心裁,出新意,有看头,发人深思。无论命题创作还是自定选题,都离不开感同身受的生活体验和对艺术形象在思想内涵上的升华。
1987年 黄陵祭
其中《黄陵祭》是我五次去黄陵桥山,有感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时代诉求和实现“三通”政策的落实,从毛主席祭文中得到启示,是三易其稿的历史画创作。它是意象化处理的象征性作品,夸张了象形“祖”与“根”的金文“且”字,“古轩辕黄帝桥陵”碑象一座迎面耸立的山,祭器表示祭祀的礼仪,用香火的烟模糊了供桌。红军代表林伯渠、同盟会元老张继,国共两党代表于国难之时共祭黄陵,庄重地肃立在碑前,表示了同仇敌忾、并肩抗战的决心。形体设计一如民间祭祀灵堂左右表示孝子贤孙的童男童女,正面律的对称布局,凸显庄重肃穆的情境。在碑石上又套叠了许多抗日战争期间有代表性的历史照片,从抗联英雄杨靖宇、赵一曼、“芦沟桥事变”国民党29军奋勇抗击、救国会“六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八路军120师挺进绥远大青山、狼牙山五壮士、百团大战破坏交通线的民众、八路军攻克涞源东团堡及延安宝塔山下武装操练的民兵,从下到上,跨时空、多角度,真实地展示出抗战时期黄帝的子孙没有孬种,都是英豪。这样整体地强化了中华民族正气的形象力度。碑头参考传统资料设计成“二龙戏珠”形,以表示国共两党都是龙的传人,“珠”代表光明,象征浴火重生的民族觉醒。画法没有完全用中国传统的勾线或水墨法,而是用拓片的方法,有一种石雕趣味,强调了历史的凝重感和斑驳的沧桑感,闲章是“萁豆同根”和“国殇”,色调由碑石下部的暗过渡到上部的亮,显示中华民族大地重光。画面的形式感包括技法处理,必须由特定的内容和格调所决定。希望祖国和平统一,是我创作历史画《黄陵祭》的初衷和现实意义所在。
2009年 西安事变
我画《西安事变》又是宏大历史题材的叙事方式,是《黄陵祭》的姊妹篇。这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的入围选题,是有使命感压力,最“心”苦的一次创作实践。基于对这个历史节点的认识,以最大量的史料去芜存真,我选取周恩来与蒋介石会谈的典型情节,精心编导了一场独幕话剧。张、杨兵谏固然引发了“西安事变”,但中共以和谈策略成功地化解了内战危机,逼蒋抗日,从而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基础,更切中事变的历史本质意义。其闲章是“兄弟阋墙,共御其辱”,以紧扣主题。搞历史画创作立意一定要明确、深刻。鲁迅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所有史料的选择全靠画家方寸间的把握,见仁见智,自有公论。2012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函邀我的《西安事变》入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就是对这张创作的权威肯定,也了却了回报生我养我的古都父老的心愿。
1974年 枣园来了秧歌队 (与蔡亮、张自嶷合作)
凤:您曾参与“拴马桩”的考察,你的论文《渭北拴马桩考源及形式美》获文化部中国群文学会2001年论文优秀奖,能否给我们谈谈您与“拴马桩”的故事?
高: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兴起民间美术热。1980年陕西省群艺馆在北京举办的“首届陕西民间美术展”无疑发挥了表率和推动作用,展品都是我馆老一辈同仁自建馆以来下乡搜集、整理的原生态精品。我是后来者,能为馆里增添哪些新的精品呢?这时研究民间美术的王宁宇调来省馆,他在去澄城县馆美术干部赵连金家时,发现村中有一个狮石桩,并得知在其它村子还有。他回来后希望分管渭南美术工作的我下去调查一下。我按照赵连金指示的方位,重点在醍醐公社沿村排查,几乎村村都有拴牲口的石桩,且以胡人驭狮石桩最多、最精彩,肯定是民间美术的新品种。宁宇听了我的汇报很兴奋。
1973年 延安新春 (与刘文西合作)
1983年,在张茂才馆长的全力支持下,由党荣华、王宁宇、李宏发、白小燕和我,外加渭南馆一名美术干部组成考察小组,下基层“翻箱底,挑精品”,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结合民俗民风的“认真询问,详细记录”的田野考察方式。先在寺前公社文化站举办了民间美术展,以此模式组织扩大到澄城县,再到省城西安,举办了“澄城县民间美术展”。顺势而为,1985年5月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成功举办了“澄城县民间艺术普查和渭北石刻拴马桩艺术考察成果展览”,并召开了有文化部、中国艺研所等各界权威专家学者参加的研讨会,观众如潮。树立了全国第一个有科学记录的县级民间艺术考察工作经验总结的样板。我们以合乎当时行情的价格为馆藏增添了刺绣、拴马桩、窑头黑瓷、剪纸、印花袱子等新品种,计数千件。在研究上,王宁宇、党荣华合写的《拴马桩考察报告》在国家权威杂志《美术》上发表,我随后写出论文《渭北拴马桩考源及形式美》在《文化艺术报》发表,获省群文系统论文二等奖和中国群文学会2001年论文优秀奖。这是从领导到美术摄影部与地县馆通力完成的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从发现、考察、征集、展览、研究全过程的参与者,我经受了一次难得的历练,个人能力的长进,完全是艺术馆工作性质和任务逼出来的。
1979年 绘连环画《毛主席在陕北的故事》
凤:在您的艺术生涯里,有哪些影响您创作道路又令您难忘的老师?
高:教我基本功的好老师很多,要说对创作道路影响最难忘的老师,第一个老师是张义潜。附中一年级时,张老师一堂“素材与构图”的周末讲座,激发了我对创作的强烈兴趣和自觉的研习;第二个是“严造型,坚持方向第一”的刘文西老师;第三个是提升我创作境界并保持独立人格的石鲁先师,教导我走向创作的自立和成熟。
1998年 心碑(毛主席纪念堂特级珍藏)
凤:高老师,您研习绘画也数十年了,谈谈您以为绘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高:“天地之大德曰生”。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社会文明依赖生命的存在而发展。人作为生命体,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在有限的生命中,追寻和实现生命的意义是人的本质诉求。艺术作为人类独有的精神追求,其终极关怀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讴歌生命中的真、善、美。理想的艺术境界是自由地张扬个性的生命力,尽情尽性,有如张颠狂素的草书。但在这如乐如舞的线条飞动中,依然有汉字的规范,而不致狂悖无理。好象我们的心灵渴望自由精神的解放,向往庄子的“逍遥游”,又必须服膺孔夫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至理名言。辩证地把握好二者尺度,遵从自然规律,天人合一,“极高明而道中庸”,应该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艺无止境,我还在路上。
(稿件来源:转载于青凤凰传媒)
1982年 创作年画 哪吒闹海
(完)
编辑:远山 / 校对:可薇
审稿:凤君 / 技术:强子
特别声明:以上稿件内容(图片文字或视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22 - 2023 青凤凰传媒.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凤凰传媒 版权所有
陕西青凤凰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5227号 陕公网安备号 610191020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