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写给地球的情书,你看懂了吗?

2023-05-01 21:49:56 | 来源:城市艺术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观念艺术成了抽象难懂的概念游戏,甚至有时候是自嗨的代名词,以至于它频繁出现在一些调侃甚至讽刺的语境里,让人下意识地想避而远之,实际上,“不好看”或者“不好懂”,不应该成为衡量一个观念艺术作品价值高低的负相关指数,厉害的艺术家们玩起观念艺术,也能够找到合适的形式容器来承载自己的表达,而这些作品,恰是他们写给地球独一无二的情书。

Tomás Saraceno 《Solar Bell》

艺术家Tomás Saraceno曾修读建筑学位,在德国学习艺术,还在 2009年参加过NASA的国际空间研究计划,这样跨领域的丰富经历,让他可以游刃有余地把艺术、科学、建筑等多种元素加以结合。他的很多作品都聚焦人类命运以及关心未来环境——有仅靠太阳和空气自由飞行的浮空世(Aerocene)项目,还有轻质材料和可持续能源技术制作的太阳铃铛(Solar Bell)。

《Solar Bell》(2013),Tomás Saraceno, ©Studio Tomás Saraceno 图片来源:巴塞尔艺术展ArtBasel

在去年春季于纽约The Shed举办的“Particular Matter(s)”特展中,Tomás Saraceno用两层铁丝网打造的巨型蜘蛛网雕塑,人们在巨型蜘蛛网雕塑中小心行走,艺术家运用“蜘蛛”的智慧,将人类行为对各种生物及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可视化,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也会让整个网络中的人感到颤动。其实,世间万物皆是如此,任何人类看似不经意的举措都有可能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不可逆的伤害。正如Tomás Saraceno所说:“同在宇宙间的我们,共同承担着责任。也见证了我们的行为,是如何影响着他人。

2022年,Tomás Saraceno在纽约The Shed的展览“Particular Matter(s)”展出的作品“Free the Air: How to hear the universe in a spider/web”现场, 图片来源:巴塞尔艺术展ArtBasel

作为一位具有独立精神的艺术家,董书兵先生置于公共领域中的雕塑与架上雕塑有着不同的价值趋向,他的《大地之子》《无界》《风语者》等作品带领我们走向一个广袤的视觉空间,去感受人类与自然共生的亘古命题,赞美着生命的顽强,触摸着岁月的留痕,感恩着苍茫的大地,继续着人类文明的步履。以大尺度、大胸怀、大手笔创造了与当代时尚文化截然不同的全新而又隽永的公共艺术作品,营造了河西走廊上一道壮丽的人文风景!

▲董书兵 雕塑《大地之子》

▲董书兵 大型公共艺术作品《无界》

《风语者》创作于2020年秋季,平面呈外方内圆形,长30米、宽30米、高9米。作品构成形制为每组4根钢管,共计128组,以水泥地基为底座,预埋焊接点,每组钢管在底座、1.3米以及 2.6米处进行焊接固定,既保障了稳定性,又能使钢管上端有足够的韧性产生碰撞。金属连接部件采用数字切割技术,将9米长的钢管准确无误的树立在戈壁滩之上。地面采用石子回填,还原周边地貌。

▲董书兵 大型公共艺术作品《风语者》
《风语者》外方内圆的造型,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古人以为天圆地方,亦以圆方作天地的代称。圆,是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智欲其圆道,行欲其方正”。因此天圆地方可谓是古代先哲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追求发展变化,人类才会不断进步;希望静止稳定,世界才会和平共处。故而“天圆地方”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必然体现出人们对稳定、进步的追求,也映射了艺术家的观念表达。

▲董书兵 大型公共艺术作品《风语者》
如果你还记得2021年那场蔚为大观的浮梁大地艺术季,应该对马岩松的作品《大地之灯》还留有印象。马岩松选择在浮梁县寒溪村的茶山上落地了这件作品,从茶园留出的小路慢慢爬上去,可以俯瞰整个山谷里的茶园、村庄,遥望更远处的山脉轮廓,感受到古人说的“山风为岚”的美好意境。

▲马岩松《大地之灯》艺术在浮梁2021

装置本身并没有什么高深玄妙之处,艺术家只是用半透明的织物(近看非常像放露天电影的幕布)将山顶上仅有的一小片树林保护起来,光线合适时,树影会映上幕布,像绘画又像雕塑。夜幕降临,装置里会亮起灯光,从村庄遥望过去像是一盏巨大的天灯漂浮在半空中。

▲马岩松《大地之灯》艺术在浮梁2021

可视化艺术装置【Ice Watch】用慢慢消融的冰川时钟,敲着正在无声无息地气候警钟。【冰川时钟(Ice Watch)】是冰岛裔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与哥本哈根大学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地质学教授米尼克·索利夫·罗辛(Minik Thorleif Rosing)一起合作的公共装置艺术作品。

▲冰川时钟(Ice Watch)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米尼克·索利夫·罗辛(Minik Thorleif Rosing)

他们从格陵兰岛Nuup Kangerlua峡湾打捞了大量自然脱离冰盖的冰块,以时钟形式摆放在一些著名的公共场所中,用最为直观的可视化方式向在场观众警醒日渐严峻的气候问题。

冰川时钟(Ice Watch)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米尼克·索利夫·罗辛(Minik Thorleif Rosing)
街道上的巨型冰块被普通群众包围时所构成的图像十分令人惊叹,但这种震撼力是建立在自然与城市的分离性之上的。在繁忙的城市街头,滴答、滴答慢慢消融的冰川,仿佛时钟般,正在无声无息地敲着气候警钟

冰川时钟(Ice Watch)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米尼克·索利夫·罗辛(Minik Thorleif Rosing)

当冰块渐渐融化,大自然回归本质,城市生活也恢复了。而每秒钟都有一万块此般大小的冰川从地球上消失。这个作品是一场“直抵人心的体验”,旨在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可视化,让公众亲眼目睹冰川消融比你想象得快得多

冰川时钟(Ice Watch)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米尼克·索利夫·罗辛(Minik Thorleif Rosing)

在现代城市中,公共艺术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景观,它不仅能够增添城市的艺术气息,更能为城市居民带来心灵上的愉悦和启发,在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并相信,随着公共艺术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生活的空间,将变得更加美好、充满生机和活力!


来源:城市艺术季




特别声明:以上稿件内容(图片文字或视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22 - 2023 青凤凰传媒.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凤凰传媒 版权所有

陕西青凤凰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ICP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2023005227号 陕公网安备号 61019102000419